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动态信息

 

维基解密下的众生相——国际主流报纸对维基解密新闻图片的使用

作者: 郭建良 发布时间:2011-01-14 10:18:37 来源:新闻记者
  

  2010年底,美国《时代》杂志公布年度风云人物的网络票选结果,维基解密创办人阿桑奇以逾38万得票高居榜首。毫无疑问,从2010年下半年起,维基解密(WikiLeaks)网站在全球新闻界翻江倒海,令各国情报部门谈之色变,令传统新闻媒体刮目相看。网站创办人兼总编辑朱利安·阿桑奇(Julian Assange)更是成为国际舆论特别关注的新闻人物,成为炙手可热的媒体新人,甚至他的一举一动,每一句话,国际媒体都会争相引用。

  国际外交“9·11”中的众生相

  2010年11月28日,维基解密网站公布了从250个大使馆和领事馆得到的25.1287万份保密文件,并与《纽约时报》、英国《卫报》、德国《明镜周刊》及法国《世界报》、西班牙《国家报》等国际主流媒体联手,相约同时发表,制造轰动效应。这些文件都是世界各地的美国大使馆发给华盛顿的电报,其中有不少是对各国领导人和政府部门毫不留情的描述和评价。这令双方倍感尴尬。意大利总理贝鲁斯科尼称之为外交史上的“9·11”。

  各国报纸在报道这些解密文件的时候,注意力首先就放在了这些多少有些八卦的“尴尬评价”上。“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原来美国外交官背地里跟家长里短的长舌妇们也没什么两样。

  普通百姓背后说人坏话被揭穿,还会无地自容呢,这些国际政治家们会作何反应呢?11月30日德国《Mannheimer Morgen》报头版用了一张奥巴马和希拉里在一起的照片,两人神情郁闷。相关的新闻标题是:“数据泄密引发外交地震”。

  “伊朗总统内贾德是‘希特勒’,俄罗斯总理普京是一个‘大男子主义者’,而总统梅德韦杰夫有些‘多虑、犹豫不决’,德国外长韦斯特韦勒‘能力有限,有虚荣心’,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是个‘偏执狂’……”这些国家政要被如此这般“坦率的”评论,他们又会作何反映呢?各报编辑凭想象选择了一些有趣的照片。

  11月30日在美国本土出版的《华尔街日报》头版用了三张照片,分别是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利比亚总统卡扎菲、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他们都是一幅感觉委屈但又无可奈何的神情。

  而11月30日卢森堡《Luxemburger Wort》报头版头条则选择了德国总理默克尔百思不得其解、法国总统萨科奇按耐不住一脸愤怒、沙特国王阿卜杜拉更是挥舞战刀准备兴师问罪的照片,三个人神情各异,再配以《世界外交大地震》的总标题,很是吸引眼球。

  在这批外交秘档中,涉及当今世界诸多热点问题,其中就有沙特国王敦促美国攻打伊朗、阻止伊朗核计划的文件。英国《泰晤士报》11月29日头版把《阿拉伯人敦促美国轰炸伊朗》(Arabs urged US to bomb Iran)作为头条,照片却选用了一张伊朗总统内贾德与沙特国王阿卜杜拉“亲切友好地会见”作为版面主打,这样的编排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正是“知人知面不知心”,让人感慨不已。

  这些国际主流报刊的照片均出自各自报社的图片资料库,由编辑精心选择编排,赋予其超出原照的更多内涵。这也为摄影记者提了个醒:新闻人物各种神态的照片都要拍,说不定哪个神态、在什么新闻由头下,就能产生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纽约时报》:神秘的剪影

  进入读图时代,任何具有爆炸性素材料都需要一幅能够打动人心的新闻照片来引领。维基解密2010年7月发布九万余份驻阿富汗美军的机密文件这枚新闻重磅炸弹的时候,选择什么样的照片作为报纸上的主图,《纽约时报》的策划者显然颇费了一番心思。

  2010年7月26日,美国《纽约时报》以“The Afghan Struggle:A Secret Archive”(阿富汗斗争:一份秘密档案)为题,用5个半版的篇幅对美国军方机密报告曝光一事进行报道。但是编辑在头版的版式处理和图片选择上并没有使这则重磅炸弹似的新闻产生足够的震撼效果。主图画面是山的剪影,在山岗上趴着两位准备射击的士兵,很小的士兵和枪支都拍成了剪影,神秘有余而醒目不足。这也反映出美国主流报纸在揭秘美国机密时候的有所顾忌的心态。

  11月28日,维基解密网站公布了外交秘档,国际主流报刊再次集体行动,同时推出报道。这次《纽约时报》使用的照片,又选择了神秘的剪影的形式。这是法新社和盖迪图片社共同编发的、由摄影师LOUAI BESHARA拍摄的一张照片,画面中,两个颇似外交官的人仿佛刚刚交换完秘密文件正在窗前握手,画面所有形象只有黑白两种色调,神秘的剪影,给读者留下“谁在泄漏这些外交机密”的想象空间。

  困惑的美国大兵

  7月26日报道美军军事秘密文件中,英国《卫报》头版无论是版式设计还是图片使用,都与《纽约时报》明显不同。《卫报》拿出整个头版再转其他版面这样“隆重”的形式,刊登了洋洋洒洒数万字的相关文章,并做了一个两行的通栏标题,而图片的使用更是表现出超常规格的特点:上下通版居中一张大照片。照片的左右仅仅各留出一栏走文字,这在版式设计上一向十分严谨、图片使用向来“珍惜版面”的英国《卫报》十分罕见。

  这幅一个美国大兵坐在阿富汗战场一片废墟上抽闷烟儿的照片,随后风靡全球。许多国家主流报纸的头版上都用了这张照片。画面上全副武装的美国大兵,手拿着香烟放在了嘴边,却好像没有心思抽它,他低着头闭着眼似乎在沉思,仿佛有排解不开的困惑郁积在心头。整个画面给人一种强烈的抑郁、困惑和无可奈何的感觉。它表现了一个鲜明的主题,那就是对战争的反思。

  也有些报纸与《卫报》选择了同一张配文照片,使我们看到这幅照片的“原貌”。原来,这是一幅横幅构图的照片,中规中矩的黄金分割构图。“困惑的士兵”在画面右边的黄金分割线附近,面朝左边,而左边的远处又有一个在景深范围以外的人影与之“遥相呼应”,而大兵的周围大片的废墟,充分交代了战争环境。不过,这张“原图”虽然画面景别更大、形象更多,但是传递出来的新闻信息不一定更丰富,尤其是对战争的反思这个主题,还是《卫报》那样剪裁使用照片揭示得更加充分。

  英国《卫报》的版面显然让阿桑奇感到非常满意。第二天他就拿着这张报纸召开记者会,继续爆料。他背后的照片,则是精心选择的被炮击吓傻的美国大兵形象。“被炮击吓傻的美国大兵”(Shell-shocked Soldier)是一幅战地经典新闻摄影作品,拍摄于1968年的越南战场,画面上的大兵被隆隆的炮声吓得失魂落魄,双手紧握枪筒,缩着肩膀,惊恐地看着远方。阿桑奇选择这张照片,显然是为了和《卫报》的图片相呼应,展示其反对战争的思想。

  维基解密能走多远·

  阿桑奇1971年出生于澳大利亚昆士兰一座小城—Magnetic Island。由于父母开办了一个流动演出公司,他从小就过着吉普赛人式的流浪生活。据他自己说(有关他的资料多半是“据说”),中小学阶段他共上过37个学校,大学期间,他共上过6所学校。

  后来他对网络虚拟世界萌生兴趣,并迅速显露出超级网络黑客的才能,与网上结识的朋友,以潜入澳大利亚、欧洲、美国等地的不同网络盗取信息为乐。随之而来的是被捕、传讯。虽被处以罚款,但以重新做人的保证,免去了牢狱之苦。

  此后,他曾攻读数学、物理,但最终还是回到了信息技术上来,成立了自己的计算机技术服务公司,以设计软件谋生。网络新媒体的出现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言论表达与信息传播的平台。阿桑奇很快意识到了这个平台对言论自由的重要性。在周游世界各地的旅途中,他认为尚有太多的国家,信息无法自由流通,而互联网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少的成本,将信息传往全世界。

  在阿桑奇看来,信息的透明和自由交流会有效地阻止腐败和战争。于是在2006年他创建了“维基解密”网站,先是独自一人单干,后通过网络招募义工合作。义工中有信息技术人员、新闻工作者,也有学者。网站明确宣示的宗旨就是:帮助您安全地披露真相。各种官方渠道无法传播的资料接踵而来,网站迅速壮大。

  2010年,维基解密接连投出一枚枚重磅炸弹,不断有各种、各国机密文件在网上曝光。英国《卫报》评论指出,维基解密披露的爆炸性新闻可能已经超过了《华盛顿邮报》最近三十年的“成果”。《纽约时报》则认为,维基解密可能成为与信息自由法案同样重要的新闻工作工具。

  阿桑奇号称维基解密网站有三大宗旨:言论自由、揭露滥用权力行为和保护见证历史的资料。也有人质疑,一个需要高度保密来维持运作的机构,能否真正推动信息透明。美国“自由媒体记者委员会”负责人露西·达利什说,虽然“维基解密”自称泄密的做法是记者行为,但实际上完全不同,它是依靠信息时代的先进技术来将机密公之于众,但它本身却缺乏可信度。达利什说:“这不是新闻,他们是否和消息源沟通过,是否分析了信息,要求政府回应?没有。”

  (作者系青岛农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人民摄影》“老郭图谈天下”、“老郭谈影”专栏作者,青岛数码动漫研究院研究员)

  (图为维基解密网站创始人阿桑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