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动态信息

 

第十一届中国传播学大会在北京举行

作者: 发布时间:2011-01-14 12:52:20 来源:新闻所信息室

2010年7月9日至10日,由中国社科院社会政法学部和中国传播学会、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传播学大会在北京大学隆重举行。来自中国和海外的260多名传播学者相聚燕园,以“新媒体•多元文化•全球传播:挑战与应变”为主题,共同研讨全球化与网络化对社会与文化带来的影响与挑战。北京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周其凤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研究员,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邵华泽等出席了大会开幕式。

  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辞。周其凤校长说: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日益加速的全球化进程中,人类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等诸多领域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与挑战,快速发展的信息传播新技术在每一个领域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届大会以“新媒体•多元文化•全球传播:挑战与应变”为主题,既符合当前的时代特点,又具有前瞻性,对于推动我国传播学的学科发展,探讨解决我国信息传播领域面临的实际问题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在中国传播学会和全国传播学界同仁的支持下,今天在新闻学教育的发源地北京大学举办这次盛会,对于进一步推动中国传播学的教学、研究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代表中国社科院对第十一届中国传播学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应邀向大会致辞。他在致辞中说:媒体对国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辐射日益加强,对人们思想、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影响日益深入。我国传播学界与国际学者共同探讨当今世界媒体发展趋势,认清和把握全球化与网络化的新形势,充分展示中国学者对国内国际传播学界的认识和观察,以此推动传播学在中国的不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伟光在讲话中着重阐述了媒体和学者需要树立和秉持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必要性。他特别提出:传播学研究者要切实承担社会责任,促进新闻信息真实、准确、全面、客观传播,这是我们的学术命脉所在。我们还要研究传播规律,不断提高媒体公信力和影响力,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以国家利益和民族大计为根本原则,促进社会发展、文明传播与和谐社会建设,为加强有效传播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营造良好、生动的舆论氛围。

  王伟光在讲话中还强调:现今中国的发展模式备受世界关注,但是,国际舆论场上“西强我弱”传播态势并没有根本性改变。对此,我们既要推动中国与世界多元文化之间更加广阔和深入的对话与理解,又要加强与海内外的传播信息与学术的交流与沟通;还需要海外媒体、民众和学者的正确诠释、正当构建和正义传播。同时,更要求我们深刻研究和总结自己的成就和经验,向全世界正确阐释和科学传播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以争取新闻话语权,赢得传播主导权。

  传播学伴随改革开放春风进入中国已三十余年,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前沿学科,正显示出勃勃发展的生机。凸显凝聚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中国品格、催生立足本土和放眼全球的中国气派,一直是中国传播学者们的孜孜追求,也是学术赋予当今中国传播学界的历史使命。王伟光希望今天站在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新起点的中国学者,将积极推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品格、中国气派的传播学早日诞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传播学会会长尹韵公,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党委书记庄前生,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徐泓教授等出席了此次大会。尹韵公研究员在开幕辞中说:当前信息传播技术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迅猛发展,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借风而生,顺势而强,籍力而壮。信息传播技术革命已经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它还必将更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我们严重关切地注意到,新兴媒体的崛起不仅对传统媒体的存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而且还对传统的新闻学、传播学也提出空前未有的挑战。

  尹韵公研究员认为:传播学的基础现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网络发展所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做出新的概括和解释,如何运用传播学理论回答今日网络世界,这正是我们今天面临的最大课题,同时也是我们应当把握的最大学术机遇。中国拥有全世界人数最为庞大的网民群体和手机用户群体,大量丰富的社会实践已然形成,正在等待着我们去创造新的理论,提炼新的思想,展示新的境界,作出新的阐释。任何外来理论和思想只有解决了中国化、本土化和大众化的问题,才能真正在中国的国情环境土壤里根深叶茂,树壮参天。传播学也不例外。中国许多传播学人很早就敏锐地意识到,虽然我们成功引进了传播学理论,但是多年来一直基本上处于介绍和解说的水平,离本土化的要求差得很远,离中国化的要求差得更远。但他认为或许现在我们正赶上了改变这一状况的大好机会,即:一是中国国力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国家综合实力的大幅提高极大的提升了我们的民族自信和自尊。物质财富的惊人创造力必将推动精神财富创造力的形成与成熟,而精神财富创造力的形成与成熟,将有利于传播学中国化、本土化、大众化的构建与发展;二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全方位融合正在热并之中,新事实新案例带来了新观察新切入,从而拓宽了传播学的研究天地,也为传播学理论的自身超越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和条件。传播学发展的外部环境目前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就内在环境而言,最重要的是我们传播学者要苦练内功,进一步加强学术修养,提高研究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为丰富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传播学理论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未名湖畔,夏荷送爽;群贤集聚,纵论传播。本届大会的规模和参会人数超过往届,提交此届大会的中英文论文达260余篇,前来参会的海内外学者有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瑞士、瑞典、日本、韩国、印度、阿联酋等国以及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学者及传播学研究生。应大会的邀请,美国著名新媒体专家S.Shyam Sundar教授和著名跨文化传播研究学者Milton J. Bennett教授,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古典学系修辞学教授、现任国际修辞学史学会会长露西娅•德福斯科教授(Lucia Montefusco),出席了大会并为大会作专题演讲。

  此届为期两天的传播学大会,在开放与包容的思想空间里,观点丰富激荡、视角新颖多元,为暑期的北大燕园增添了热烈浓厚的学术气氛。我国学者戴元光、刘德寰、孙英春、谢新洲等也发表有关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新媒体研究以及传播研究方法等议题的大会演讲。来自海内外的传播学学者和研究生们参与了这次会议组织的大会主题演讲和分论坛研讨,分别就“新媒体与社会发展”、“跨文化传播学理论及应用”、“中国当代语境下的国际传播”、“传播伦理与媒体的社会责任”、“传播学研究方法的新视角及其应用”,“传统媒体创新与社会发展” 、“修辞传播学研究”、“科学传播”、“中国与世界传播产业的现状与前景”、“当代广告业的发展、创新与转型”等议题,在传播研究本土化与迫切的社会现实问题之间,展开对中国和全球性问题的深入反思与探讨,力图从传播的视角,为处于困境中的人类寻找危机和挑战的应对之策,促进国际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与共同繁荣。

  本次大会组委会还组织专家学者在参会的海内外学者和学生提交的二百多篇论文中匿名评选出了23篇优秀学术论文,并在闭幕式举行了颁奖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