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媒介研究

 

论公共政策传播中的党报修辞策略——以燃油税政策出台中的《人民日报》报道为例

作者: 蔡薇 发布时间:2010-09-17 10:32:00 来源:

摘要:公共政策是关系公共权利和公共利益分配的政府决策,其形成、实施、监督、调整都离不开传播,特别是传播中的修辞策略和修辞方法。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公共舆论在公共政策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政府制定、出台、实施和调整新政策的过程中,都需要采取一定的修辞策略和修辞方法,以提高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可接受性。因此,综括公共政策传播中的修辞策略和修辞方法十分必要。本文以《人民日报》在燃油费改税政策制定中的新闻报道为例,分析、综括公共政策传播中的党报修辞策略和修辞方法。

  关键词:公共政策;修辞策略;修辞方法;燃油税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当下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公共舆论有了表达的空间,因此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制定主体必须重视民意,对公共政策进行调整,从而使公共政策得以顺利推行。而在公共政策推行过程中,媒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媒介可以表达执政者的政治意见和宣传政府、政党的政策。通过大众媒介,公众可以看到对于政治问题的各种意见和态度,相对自由地进行甄别选择。公众倾向于把大众媒介看成是公共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现社会各种意见的广场。”[1]这正是议程建设理论所谈到的观点。斯坦利·巴兰和丹尼斯·戴维斯在《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一书中谈到:“议程设置最初是一种微观层面的效果理论,后来又有了一个有趣的宏观层面的阐释——议程建设,即‘在政策制定领域,某些议题变得重要起来的复杂过程’。库尔特·兰和格拉迪斯·兰将‘议程建设’——一个比议程设置更恰当的术语,定义为‘在公共政策领域中媒介、政府和公民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的全部过程’[2]。”[3]但是,作为议程建设的主体,媒体是如何有效建设议程的,采用了哪些修辞策略和方法,这正是本文要研究的问题,这对丰富公共修辞的理论和指导公共修辞的实践有很大的意义。本文选择《人民日报》在燃油税政策出台前(2008年全年)的报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分析其中所使用的修辞策略和修辞方法。

  公共政策传播

  1、公共政策的含义

  公共政策是调控社会、管理国家的一个重要手段,它对社会的稳固、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而,对公共政策的研究也变得日益重要。但是,大家对公共政策的含义有着不同的理解,至今还未达成统一的认识。政策科学的创始人之一哈罗德·拉斯维尔和亚伯拉罕·卡普兰认为:“公共政策是一项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4]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一个社会进行的权威性价值”他解释说,“一项政策的实质在于通过那项政策不让一部分人享有某些东西而允许另一部分人享有它们”。[5]这些定义各有偏重,涵盖了公共政策这一概念的一些关键因素。本文基于所要论述的主题,引用华东师范大学谢炜博士的定义:“公共政策是现代政府输出的主要产品,是联结政府和社会的基本纽带,政府正是通过一系列的公共政策,实现其对社会各领域的管理,构建良好的社会政治、经济等秩序。”[6]简单来说,公共政策是一种政府平衡各方利益的工具,它所要达到的功能就是调控社会的总体情绪,促进社会公平。

  公共政策由不同部分构成,以形式特征来分类,横向可分为“立法决策、行政决策和司法决策”;纵向可分为“中央政策、地方政策和基层政策”。[7]具体来说,各个国家由于政治体制不同,存在不同的结构组成。在我国,“公共政策=党的政策+人大政策+行政政策”[8]

  就这样的分类来看,我国公共政策的主体组织主要包括党中央、人民代表大会及国家行政机关。由于我国议行合一的政治体制,共产党是政府的领导核心,因此,政府的制定的政策实际上就是党的政策。但是公共政策主体应包括所有对政策起到影响作用的组织和个人。除了上述三个制定组织,还应包括利益集团、新闻媒体和公民等,他们都对公共政策的最终形成产生影响。在燃油费改税政策的制定中,同样存在这些主体,本文则着重讨论作为新闻媒体的《人民日报》对这项政策的形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公共政策不仅仅是一项政策的制定,它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包括“信息、咨询、决策、执行、评估、监测及反馈七个子系统。决策子系统根据信息子系统、反馈子系统、咨询子系统提供的信息和预选方案,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信息子系统收集掌握政策对象的意见和要求,并传输给决策中枢系统,形成政策问题,决策子系统经过研究、咨询后,制定、出台相应政策,执行子系统通过政策实施把信息输送出去,再将其作用结果反馈回来,据此调整和完善政策;咨询子系统和评估子系统以系统内外的各种信息为基础,根据客观形势,参照历史经验及对未来的预测结果,对政策信息提出科学的依据和可行性方案,供决策子系统参考;监督子系统监督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控制政策失误,确保围绕总政策目标执行政策;反馈子系统反映执行结果与政策目标之间的差异,及时反馈信息,使决策子系统及时调整政策,提高政策效能。”[9]其中,媒体在反馈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政策的制定及公共意志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在燃油费改税政策中,《人民日报》为政府行政机构与公众之间提供了一个平台,使行政机构能够将政策信息传达给公众,也使得公众的反馈意见能够内获取。

  2、公共政策传播

  公共政策传播是公共政策输出的重要环节。公共政策传播是公共政策由制定主体传向公众的过程。其中,重要的传播主体可以被称作是公共政策传播组织,主要是媒体,特别是具有党和政府喉舌之功用的党报、通讯社、电视台等。这个组织是“公共政策系统运行的主要辅助手段,是开展信息传播、进行政策动员、反映政策影响的重要中介”。[10]公共政策传播对政策的效果、目标有着较大的影响。其中传播的方式、渠道都直接影响到信息的准确性、覆盖面等问题,从而影响到公众对政策信息的理解、接受。具体来说,公共政策传播主要有以下的方式:信息发布、反馈意见收集及形成舆论环境。公共政策传播组织具有下列功能:“一是政策咨询功能,二是政策动员功能,三是政策批评功能,四是政策反馈功能。”[11]

  二、公共政策修辞

  公共政策修辞是修辞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定义公共政策修辞前需要先明确修辞的含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们对修辞认识的逐渐深入,修辞的含义也一直在变化,“修辞已不再指堆砌辞藻,而是一种人类行为。修辞是人类的一种以语言为主要媒介的符号交际行为,是人们依据具体的语境,有意识、有目的地建构话语和理解话语以及其他文本,以取得理想交际效果的一种社会行为”。[12]

  公共政策修辞的含义

  公共政策修辞指的是公共政策的传播主体在将公共政策由政府传向公众的过程中,为

  达到理想的效果,有意识、有目的的建构和理解话语及文本的行为。因为,修辞是一个双方的过程,所以修辞的主体既包括传播主体又包括传播对象。在燃油费改税政策中,修辞主体既包括《人民日报》等媒体,又包括公众。公共政策修辞除了要遵从一般的修辞原则与修辞规律外,其重点在于修辞策略的应用,包括信息选择、主题设置、情感共鸣等。这取决于公共政策修辞的目标,即发布信息、调控公众情绪以使得公共政策得以实施、推行。

  公共政策修辞的功能

  公共政策修辞的功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信息传播。作为基本功能,公共政策修辞需要以简洁、准确的语言将公共政策本身的信息传达清楚,使公共政策的执行对象能够了解政策的内容。每项公共政策的出台,都有其背景及所关联的内容,作为公众没必要也不可能了解全部细节,而这需要传播主体在传播过程中筛选、凝练信息,在不失准确的前提下,传播给公众。其次,要点剖析。公共政策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专业性,对于一般公众来说,其具体要求及影响并不容易理解。而公共政策修辞就是要以公共政策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方式,将公共政策中的要点解析给公众,为公众提供一些关注点。第三,情绪调控。公共政策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不可能照顾到所有方面的利益,但是,也不能舍弃少数利益来保证多数利益,只有通过公共政策修辞来调控各方情绪,使大家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利益点,从而使公共政策能够推行、执行下去,被公众所接受。

  目前,对于公共政策修辞研究的论文并不多,只有两篇北京师范大学徐志勇博士的论文。一篇是《教育政策的媒介话语形态》,该文主要论述了大众媒介在教育政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另一篇是《试析网络上的教育政策话语形态--以对搜狐网站"教育评论"栏目的分析为例》,探讨了网络在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对公共议程及公民参与的作用。

  三、燃油费改税政策传播中的修辞策略

  
燃油费改税政策是我国政府在2008年12月出台的一项公共政策,在其出台过程中,各个媒体机构都对其进行了报道,本文将以内容分析的方法对《人民日报》报道进行分析,分析的要素包括:报道时间、报道来源、报道篇幅、报道版面。(见附录1)

  通过对这19篇报道的分析,可以看到其中使用的一些修辞策略,加以总结主要是以下两种:信息选择和主题设置。

  1、信息选择策略

  公共政策修辞中的信息选择策略是指公共政策修辞主体对修辞对象信息进行筛选、编排等策略。其中,筛选不仅包括对需要信息的筛选,也包括对重点信息的筛选,即不仅选择范围,而且排列出重要到次要的次序。这种信息策略,可以提炼出公共政策的关键点,框定了公众对公共政策关注的范围,从而减少了传播成本,提高了传播效率,有益于公共政策的制定。公共政策传播的目的是为了发布信息,收集反馈并调控情绪,公共政策修辞正是基于这一目的,筛选出关键信息以传播。这样收集的反馈也较有针对性,利于公共政策的调整、制定。具体到燃油费改税政策中,《人民日报》的信息策略体现在内容与形式两方面。

  《人民日报》在燃油费改革政策出台前,从2008年1月11日到2008年12月14日共有19篇相关的报道,其观点主要集中在成品油价格、节能减排及公平税负等几个方面。

  在2008年1月11日就国家税务局关于四大税种改革的新闻发布会报道中,首次指出了燃油税改革被纳入国家政策制定范围。其中对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官员的采访中指出:燃油税改革牵涉两方面的问题:费改税;社会公平。其后在9月12日的报道中就汽车节能减排问题,谈到燃油税的出台是实现汽车节能减排的基础措施,燃油税的出台将是大排量汽车销售的拐点。之后关于燃油税的报道集中在11月和12月,也就是燃油税改革政策出台的前夕。报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时机:国际油价走低是进行燃油税改费的最佳时机;意义:节能减排、促进公平;影响:对特殊行业群体不会有太大影响,油价不会因此而升高。而这几方面实际上是和国务院所发文件中谈到的燃油税改费的必要性相吻合的。

  在《人民日报》对燃油税改革的19篇报道主要分布在5版视点新闻版、9版经济新闻版及1版要闻版,还有个别的分布在2、4、8、13、15版。其中有7篇分布在5版,4篇分布在9版,3篇分布在1版。其他各版各有一篇文章。从各版文章内容来看,关于国务院及四大部委的报道分布在1版要闻版,而关于燃油税改革政策的细节解读及影响分析的报道主要集中在5版和9版。

  从以上的报道的信息整理中,可以看到《人民日报》在对燃油税改革的报道中,主要观点集中在这项政策带来的经济影响及社会影响两个方面。其中,经济影响主要是指油价的变动方向,各种税费的变化及其对一些特殊行业,如出租行业、客运行业等的影响;社会影响主要是改革对社会公平的推动,对节能减排的促进。作为一项牵涉广泛的公共政策,燃油费改税政策历时弥久,其复杂程度可想而知。而《人民日报》在报道这项政策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它采取的就是选择与公众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信息,以与社会热点相关的信息作为报道内容的修辞策略,这使得公众不仅易于理解这项政策,更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它所报道的一些关键信息中,而《人民日报》再对这些信息加以解释。这个解释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说服公众的过程。

  2、主题设置策略

  主题设置策略是公共政策传播主体在传播过程中,围绕传播目标有意识的将各方意见平衡的予以表达,以形成一个话语空间,使得传播能够顺利进行的策略。在燃油费改税的报道中,《人民日报》的目标是使燃油税政策能够顺利推行,围绕这个目标,《人民日报》不仅要传达各部委的意见,也要陈述各方专家的意见,还要对一般群众的意见予以体现。

  燃油费改税政策历经十年之久才得以推行,是因为这项政策牵涉到很多方面,包括改革的时机,改革的内容以及改革后的影响等。在做新闻报道时,不可能对所有问题一一进行详细阐述,只能有所选择,有所偏重的进行报道,而在报道主题的确立中,《人民日报》将燃油费改税问题与当下的社会热点相结合,使得公众的关注度较高,也使得公众更易接受燃油税政策的推行。在这些报道中,主要提到的热点问题是“节能减排,科学发展”。例如,在题为《促进节能减排,实现科学发展——专家详解燃油税改革方案》一文中,作者写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的观点:“改革就是要形成‘多用油多负担,少用油少负担’的机制,有助于小排量和节能环保汽车的发展,促进公共交通发展,抑制浪费。”这样就将燃油税改革的推行与汽车产业的发展结合在一起,使关注汽车行业的公众,自然也提高了对燃油税改革的关注。另外,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院长周伟认为,“征收燃油税也是以经济手段促进发展方式转变,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进国家节能减排战略的必然选择。”如今,环境问题越来越多的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能源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而燃油税改革正是这项战略的具体实施手段,这使得公众看到了政策推行的必要性,更易接受燃油税改革的进行。

  在燃油税改革的过程中,政府部门作为政策的制定推行者,需要对政策的细节进行解释,但仅仅有这方面的报道是不能全面的解读这项政策,也不易于公众接受,因此对不同方面意见的报道,使得公众在对政策细节了解的基础上,能更加容易接受政策的推行。在《人民日报》的报道中,观点意见主要来自于以下三方面:政府部门负责人、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特殊利益群体。这些不同方面的意见分别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其中政府部门负责人着重对政策在各个行业的具体要求进行阐释,使得公众对政策本身有更明晰的了解。例如,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说:“这次燃油税改革的总体要求是‘公平、规范、节约、减负’。在改革方案中,税和费的总量是平衡的,但是因为现在国际油价确实比国内低,因此在费改税过程中会减轻大家的负担”。专家学者则是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就这项政策实施的必要性及其带来的影响进行解读,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视野来理解这项政策。例如,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刘尚希说:“燃油税改革后,加油站的油价含税后与现在的油价基本持平。比如现在汽油是每升6元多,加税后的油价还是6元多,无论是运输行业还是私家车消费者,在消费环节都不会感觉到有什么变化。”而特殊利益群体的意见是那些与燃油税改革紧密相关的从业人员就自己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及改革可能带来的冲击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例如,有农机收割专业户感觉心里不踏实:“地里的粮食都是俺们代农户收割,农机用油也都是俺们掏钱买,咋油价补贴都补给种粮农民了?”

  综上所述,《人民日报》在结合社会热点,确立了以环境和发展的主题,围绕此主题阐述了各方观点。这种多视角的报道,使得燃油税政策便于公众理解、讨论。作为公共政策传播主体的《人民日报》需要为各方意见提供一个平台,不仅使政府行政机关得以发布信息,也要使公众的意见得以表达,从而形成一个公共舆论的空间。这样各种意见就可以在这个空间中得以体现、讨论,得以凝聚出公共意志,反馈到公共政策主体,对公共政策进行调整。

  《人民日报》之所以采取以符合公众社会心理表达的策略来进行传播,是为了引起公众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传播效果。社会心理修辞学认为修辞具有情感功能,“说服是通过修辞主体的情感输出和接受者的情感认同而实现的”。[13]这说明,要想更好的达到传播效果,就需要在传播过程中找到与受众的情感共鸣点。在燃油费改税政策中,政策本身并无法引起公众的情感认同,因而《人民日报》在报道中,需要将政策的意义、影响与公众的心理预期结合起来。具体来说,是阐述了这项政策对促进社会公平及环境保护的意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贫富差距正在不断拉大,而公平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重要问题。《人民日报》的报道中将燃油税改革政策的实施与促进公平税负结合,指出燃油税改革是为了让使用资源多的人,承担更多的费用,而不是将这些费用平摊在所有人身上,这样不但不会加重普通消费者的负担,更是促进社会公平做出了贡献。以公平税负作为燃油税改革的意义之一作为报道重点,《人民日报》掌握了公众的心理预期,因而能引起公众的情感共鸣,从而取得情感认同。这使得公众更易接受报道的内容,促进了燃油税改革的推行。另外,在环境危机越演愈烈的情况下,环境保护、能源节约也成为大家认同的观念。但是,观念具有抽象性,只有具体的政策、制度、措施才能实现这个目标,而《人民日报》的报道中,燃油费改税政策正是这样一项政策,通过燃油税的征收,影响公众的用油支出,进而促进低油耗习惯的形成。总体来看,《人民日报》是以公众心理作为依据,选择修辞策略,从而达到传播效果的。

  四、燃油费改税政策传播中的修辞方法

  宏观上看,《人民日报》在燃油费改税政策的传播中采取了一些修辞策略来谋篇布局,从而达到传播效果;微观上看,在报道内,作者采用了各种修辞方法,来提高文章的可读性,更好的将作者的观点传达给读者。就《人民日报》的19篇文章进行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修辞方法。

  比喻

  在这些报道中,为了更形象的解释、说明燃油税政策,作者将其中一些关键概念用比喻的方法进行了处理。如2008年12月8日的报道《算小账更要算大账》中,作者将燃油税政策实施后的个人得失比作“小账”,而将国家的长远发展比作“大帐”,对燃油税政策的解读集中在个人得失和国家发展的比较上,告诉读者燃油税政策解决的是长远的问题,是造福子孙的问题,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支持燃油税政策的推行。

  比拟

  比拟也是这些报道中用到的修辞方法之一,这样可以改变行文的风格,使得文章较为生动。如2008年12月11日的报道《燃油税费改革公平税负一大步》一文,在标题中使用“公平税负一大步”。“公平税负”是不具有人的行为,可以向前迈一大步,作者通过比拟的方法,将燃油税政策实施后的结果形象的用人的行为表现出来了。读者因此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这项政策实施的好处,提高了政策的可接受性。

  借代

  为了使话语简洁、形象,作者在报道中叶用到了借代的方法。如2008年12月11日的报道《燃油税费改革公平税负一大步》中,作者写到“税费改革打破‘大锅饭’,现有情况下,我国消费者购车后,不管跑不跑、跑多少,都要缴纳养路费,就像吃大锅饭,不能体现‘多用路,多烧油,多纳税’的公平赋税原则。”作者用“大锅饭”这个大家已熟知的名词来说明现在税收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使读者能够通过对“大锅饭”这一名词的理解来理解燃油税改革的作用。

  总体来看,由于大部分报道的题材都是政府文件或记者对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的问答,因此,报道中使用到的修辞方法较少,主要有比喻、比拟、借代等。而这些修辞方法的使用也是与作者的态度相关的。使用了修辞方法的文章,作者流露出对燃油税政策支持的态度,而其他篇目的态度则较为中立。

  五、小结

  本文通过对燃油税政策出台中,《人民日报》对其报道的分析,探讨了《人民日报》在公共政策传播中的修辞策略及修辞方法。它所采用的修辞策略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传播的效率和效果,但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燃油税改革政策草案出台后,公开收集意见过程中,收到近五万条意见,但在之后的报道中,仅仅列举了个别群体的个别意见,并没有使公众意见得以表达、凝聚。另外,报道中所用修辞方法过于单薄。大部分文章都是通过官员、专家的解释来说服公众,并不是通过修辞方法提高公众的接受度。

  总体来看,《人民日报》作为党报有其政治属性。作为党和政府重要的传播载体,其功能既是为国家、政府服务。具体在公共政策推行过程中,公共政策的顺利推行、实施即是党报进行报道的目标。另一方面,作为大众媒体的一种,《人民日报》同样有其公共属性。它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平台,使其表达权与知情权得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媒体利益同样得以实现。媒体通过对社会热点的关注、报道,使其本身被公众所关注、认同。在燃油税改革政策出台过程中,《人民日报》的报道主要是基于其政治属性的,其中虽然用到了一定的修辞策略和方法,但效果并不明显。另外,《人民日报》作为大众媒体的公共属性没有得以充分体现,没有起到凝聚民意、表达民意,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作者简介:蔡薇单位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六、注释及参考文献

  1、注释

  [1]邵培仁《媒介理论前沿》,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35页。

  [2]Kurt·Lang , Glandys·Lang , The Battle for Public Opinion: The President ,the Press,and the Polls During Watergat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3,pp.58-59.

  [3][美]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第三版)》,曹书乐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09页。

  [4]H·D·Lasswell , A·Kaplan, Power and Society, NH :Yale University Press,1970,p.71

  [5][美]戴维·伊斯顿《政治体系——政治学状况研究》,马清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123页。

  [6]谢炜《中国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利益关系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年,第28页。

  [7][8][9]张泰峰,[美]Eic Reader《公共政策分析》,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7、19页。

  [10][11] 陈潭《公共政策学原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0、21页。

  [12]陈汝东《当代汉语修辞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页。

  [13]陈汝东《社会心理修辞学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2页。

  2、参考文献

  [1]安志放《论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的公共性》,《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年第5 期。

  [2]陈堂发《论传媒政策的“公共性”》,《新闻大学》2005 年秋。

  [3]陈堂发《公共政策的完善机制:大众传媒》,《江淮论坛》2006 年第6期。

  [4]陈阳《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5]顾东黎《公共政策的输出与媒体参与》,《管理》2007 年8 月。

  [6]姜新起《大众传媒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作用》,《东南传播》2006年第6 期。

  [7] 李元书《政治体系中的信息沟通——政治传播学的分析视角》,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8]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9]刘雯婷《从<广州日报>看报纸广告的修辞策略变化》,广州:暨南大学,2008年。

  [10]夏洁秋《相互承认的表达: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大众传媒功能》,《行政学研究》2007 年第9 期。

  [11]颜海娜《政府公共政策传播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索》2001 年第5 期。

  [12]姚说《大众媒体、危难传播与公共政策分析》,北京:北京大学,2001年。

  [13]赵玉峰《论公共政策议程建立过程中媒体的影响》,《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7 年第4 期。

  [14]周安生《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社会公平问题研究》,《法制与社会》2007 年2 月。

  [15]郑荣馨《论修辞策略》,《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22卷第2期。

  [16]郑荣馨《论修辞策略的心理基础》,《常熟高专学报》2004年第1期。

  

附录1 《人民日报》报道内容分析

  时间             报道来源     报道篇幅     报道版面

  1月11日       新华社         1000          经济新闻(9)

  9月12日      人民日报       2000         读者来信(15)

  11月10日    人民日报       1300         经济周刊(13)

  11月27日     新华社          800           要闻(1)

  11月28日    人民日报       800           国内要闻(2)

  12月6日      人民日报       900           要闻(5)

  12月6日      新华社           1000         要闻(5)

  12月6日     人民日报        500           要闻(1)

  12月7日     人民日报        4500         国内要闻(2)

  12月8日                             1000         视点新闻(5)

  12月8日     人民日报        1500         视点新闻(5)

  12月8日     人民日报        1500         视点新闻(5)

  12月9日     人民日报        1000         经济新闻(9)

  12月10日   人民日报         900          经济新闻(9)

  12月11日   人民日报         800          经济新闻(9)

  12月12日   人民日报         700          经济新闻(9)

  12月13日   人民日报         900          要闻(5)

  12月14日   人民日报         500          要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