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媒介研究

 

新闻期刊的兴盛与精英文化的建构

作者: 何颖 发布时间:2011-01-25 14:36:48 来源:中华传媒网
内容摘要】在当代中国,新闻期刊却越来越成为引人注目的媒体力量,其对精英文化的影响可以说是巨大而复杂。笔者仅选取了一点,即新闻期刊怎样建构精英文化来进行研究。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本文从选题、报道方式和评论三方面泛泛地谈了其是怎样建构精英文化的在市民化报刊充斥市场的今天,。这主要缘于其对精英文化所起的建构作用。但问题是,新闻期刊是如何建构起这一文化的。基于此,笔者写了以下文字,就试图对这一问题做点浅显的思考。

  【关键词】新闻期刊 精英文化 建构

  过去的十年,是中国文化地图大大改写的十年。那种以启蒙为己任,以改革为号角,唤醒大众主体意识为鹄的精英文化,在90年代市场经济浪潮的猛烈冲击下、却似乎风头出尽,盛极而衰。与之同时,昔日不登大雅之堂的俗文化却乘机崛起了,在都市报和各类电子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声势日盛,大有压倒一切取而代之的气势。精英文化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地。

  这种文化结构直到今天都未有根本性的改变,但是我们却发现,它已有所松动。精英文化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沉寂之后,渐渐复苏,其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一批有影响力的新闻期刊的兴起。

  新闻期刊是人们对当前市面上出现的,以刊载时政新闻为主,且以深度报道见长的杂志的统称,像《新闻周刊》、《南风窗》、《新周刊》均在此列。它们在本质上都是精英杂志,即以有一定文化教养和经济实力的读者为目标受众,以他们的视角为出发点,并反映他们价值观念的杂志。在中国大陆,较其它已经市场化了的传媒而言,新闻期刊的精英理念无疑最为强烈。读者在阅读它的时候,也会在有意无意中受到它所倡导的这些理念的影响,而这最终无疑推动了精英文化在中国社会的构建。当然,这种影响是通过刊物具体的一些操作体现出来的。因此,本文将重点探讨新闻期刊是采用怎样的方法,来达到影响受众,塑造精英文化的。

  需说明一点,在当代中国社会,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与大众文化毫无牵连,新闻期刊所试图建构的文化亦不例外,它与大众文化并非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但是与大众文化的即时性、复制性、肤浅性和同一性相比,这些刊物所倡导的文化仍以追求深度、理性,批判性为目的,而这恰恰是精英文化的内核。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样的文化的确是精英文化。

  传媒对文化的一般作用

  
在讨论新闻期刊对于建构精英文化所起的作用之前,还是很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传媒对文化的一般作用。

  对这一问题,西方学者的一些精辟论述,或许能给我们深刻的启迪。英国学者斯诺指出:“在当代社会,公众往往接受媒体所呈现的社会现实,因此,当代文化实际上就成了‘媒体文化”①,学者切特罗姆则认为:“文化与传播的范畴不可避免地会重合,现代传播已成为文化,特别是大众文化的观念和现实这一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②

  戴安娜·克兰进而设想,要从传媒对文化特别是大众文化深刻影响的角度对大众文化的方方面面加以必要的研究,诸如:“研究文化产品的社会科学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发展一些利用媒体的特点解释媒体广泛传播的文化产品的性质的理论。媒体是怎样塑造和构架文化的?”③

  学者们的话道出了共通的东西:新闻传媒对于文化具有重要作用,研究传媒与研究文化二者之间,有着深刻地内自在一致性。

  首先,传媒传播文化,在现代社会,任何文化都得经传媒的传播,借助传媒提供的强大技术支持,才能够得以延续传承。其次,传媒引导文化,任何媒体在传递文化的过程中都不可能是不加选择地简单传播,传媒总是根据自己的商业利益和价值取向,对现有的文化信息进行把关,过滤掉与其利益不符的文化,从而最终起到引导文化的。最后,正如口头传播的方式产生了游吟诗人和民间传说,印刷媒介产生了以文学作品为主的古典文化,大众传媒也培养了大众文化,任何媒体在传递和引导已有文化的同时,它自身也往往培育和塑造出新了的文化。

  简言之,现代文化已很难离开传媒而独自发展壮大,新闻传媒成为了社会文化的主要构造者之一。

  新闻期刊作为新闻传媒的一种,其与文化的关系,也可以从上述几点得到解释。

  构建的三种途径

  
一、题材的理性选择

  追求理性是精英文化的一大特征,而对于一份杂志而言,理性首先表现在选题上,纵观市面上几本较有名气的新闻期刊,其选题虽范围广泛,涵盖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娱乐等领域,但却始终把握住了一个标准:话题应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能充分把握住时代的脉搏。

  我们不妨看一例,2003年41期的《新闻周刊》,这期内容见下表:时事新动:《六方会谈柳暗花明》;封面故事:《“问题部长”田凤山》;

  我们不可能对所有刊物的选题一一列举,但‘窥一斑而略知全豹”,从上面所举之例可见,时政类刊物的确对话题进行了理性的选择和处理,在这种情况下,它们就不会像都市报或一些时尚类杂志那样在明星绯闻、儿女情场、风花雪月这些或是庸俗低下,或是过于琐碎细小的事上花去什么功夫,相反却是在要求惩治官员腐败、整顿市场秩序、改革教育体制、关注弱势群体这些深刻触及现实,同时又不乏新意的问题上大做文章,从而也就摆脱了当前很多媒体普遍存在的猎奇、炒作等不量倾向,自觉地向深远、深刻和人文关怀上靠拢。

  按照传播学的原理,媒体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设置议程,组织、引导公众进入媒体开辟的公共空间。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包罗万象,媒体却不可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将什么都列入议程之中。时政刊物通过对社会生活的去粗取精,使谈论的话题具有了一定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营造出一种浓厚的精英文化氛围,而受众由于受到媒体的引导和启发,也逐渐变得更加具有理性精神,更加关注牵涉到人类终极命运的重大话题,而这种精神的不断培养则又进一步拓宽了精英文化的生存空间。

  二、新闻意义的深层透视

  与都市报对新闻的处理更多表现在浅层的信息发布上相反,时政刊物更看重的是深层的信息挖掘,即不但要告诉读者“What”和“When”,还得告诉他们“How”和“Why”。

  目前市面的相当一部份传媒,譬如都市报,由于受其赢利模式限制(赢利大部分来自广告,而广告的多寡又与发行量的大小息息相关),为了兼容尽可能多的读者群,它们在报道内容上只能偏重那些较为软化的话题,同时对新闻的挖掘很大程度上也仅限于简单地报道上,这从文化的角度上来说,无疑催生的是一种平面、模式化文化。

  与都市报不同,时政刊物的赢利既受制于广告,更依赖于发行(两者大致是平分秋色的关系),因此,这些刊物的售价大都不菲,这也就注定了它们的读者群较为高端,不是那些需要简单资讯的普通受众,而是精英群体。因而,它对内容做一些提升,把大量的深度报道加入其中,不仅不会引起目标读者的反感,相反,这还更适合他们的品味,因为这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由于社会化程度提高,而造成的人们“文化地图”大面积失效所带来困扰;与此同时,期刊的运行周期相对较长,或一周、或半月,因此,在新闻的时效性上它断不可和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相比,但是时间的充裕也使得它有更多的时间对新闻进行理性思考,展开独立调查,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一言以蔽之,对时政期刊而言,深度报道既是它们满足目标读者精神需求的重要食粮,亦是它们与其它传媒展开异质竞争的有效武器。同样,从文化的角度来说,这样的报道模式也就推动了一种讲求深度、推崇意义的文化的发展,而这也恰恰是精英文化所倡导的。

  三、言论空间的大力开拓

  精英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要求人们能够以批判的精神进行独立思考,关注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前沿问题。这种诉求体现到传媒上其重要表现就是传媒能设置相关的言论版,开辟一定的言论空间,为这种批判精神提供一个表达的渠道。

  在这一点上,应当说市面上的几大时政期刊都做出了一定程度的努力,都在试图建立这样的栏目,为了不空发议论,我们不妨以《新闻周刊》为例,它是中新社旗下的一份刊物,在言论方面所做的努力主要是开设了“专栏”,这个栏目基本上是一个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具有一定品味格调,相对宽松的议论空间。为了更加具体,我们再将目光锁定在该专栏2003年41期的一篇题为《大学理念何妨多元》的文章。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北大在今年的改革中,曾提出过自己的理念就是要将北大办成一所与美国接轨的世界一流大学,由于北大在中国大学中的领头样地位所定,因此,该口号一经提出,各校就纷纷效仿,试图以北大的办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办学。对于这种趋势,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对一个国家来说,大学理念无法一统,也不必硬统,各个大学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历史传统和类型性质,发展出自己独家的大学理念和评价标准。”字里行间虽无火药气息,但是全文却视野开阔,思路清晰,言之成理,论述到位,对当前办学中存在的这种“唯北大,唯西方马首是瞻”的不良倾向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这充分体现出了作者独特的批判意识和厚实的学术功底。

  其实,像这样的文章在《新闻周刊》上基本每期都有,在其它时政刊物上也出现不少,鉴于篇幅所限,在这里也就不一一论述了。

  不容置疑,时政刊物所推崇的这种批判精神,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是其它传媒,特别是一些大众化报刊所缺失的,诚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实在不少,从政治体制、传媒的赢利方式到读者的定位等等,都无一不是大众化报刊难以解决这一问题的症结所在,它们更多只能以一种中性的、浅显的、顺从的态度去报道这个世界上发生的每一件事,这样做无论是从政治、还是从经济上来说都是比较保险的。但是这种作法的结果从长远来看,对于广大受众无疑是非常不利的,因为它将造成受众批判精神的丧失,使他们成为马尔库塞所言的“单向度的人”。而新闻期刊却打破了这种沉闷的格局,开辟出相关言论版面,把言论空间大大拓宽,使其成为广大知识分子发表心声的一个平台,让批判精神这面旗帜又重新扬起。虽然,前面的道路还很漫长、艰辛,但却不无希望,毕竟第一步已经迈出。

  结语

  
本文从选题、报道方式和评论三方面泛泛地谈了其是怎样建构精英文化的。事实上,传媒与文化应当是一种互动性很强的关系,但受主题和篇幅所限,笔者未能就精英文化对新闻期刊发展所起的作用,以及进行论述,这应当是一大遗憾,还望读者就这此继续展开思考,将二者那种相辅相成的那种关系理清楚,进而将这一问题引向深入。

  首先,新闻期刊缘何在新世纪渐趋走红,并能与精英文化碰撞出火花?这与当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化有着怎样的关系?

  其次,传媒与文化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因此,最后,文中开头所言,现在的文化很难做到非此即彼,它们往往是你中有我的关系。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此时的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有哪些共通之处,市面上的新闻期刊又是如何将这些共通之处体现出来的。

  总而言之,对于新闻期刊和精英文化关系的研究,其着眼点是相当多的,若能看准一点,并对其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应当说,都可以获得不同程度的收获。

  注释

  ①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译林出版社,第4、1页。

  ②切特罗姆:《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版,第2页。

  ③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译林出版社,第1页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02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