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重点推荐

 

叶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创新

作者: 叶俊 发布时间:2017-07-25 10:31: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核心和灵魂,是指导我国新闻舆论工作的关键所在。面对新媒体环境下风云变幻的舆论环境,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体系,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

认清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我国新闻舆论工作者确立“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工作理念的观念指南。新传播技术带来新的媒体格局与舆论格局,进一步凸显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确保媒体融合正确方向的观念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在有关讲话中强调指出,推动媒体融合战略,“要一手抓融合,一手抓管理,确保融合发展沿着正确方向推进”。只有媒体融合方向正确,才能真正发展壮大传统主流媒体,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最终实现牢牢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的目标,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舆论支撑。新媒体环境下,媒体融合战略也好,新型主流媒体建设也好,都应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下进行。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提高新媒体公信力的理论指南。媒体的公信力是其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性因素。自新媒体发展起来后,无论其传播力度、传播广度如何加强与扩大,始终未能在舆论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独自承担角色,仍需要传统媒体的参与和推动。究其原因之一,在于新媒体的公信力不足,各种信息鱼龙混杂,谣言四起。提高新媒体公信力,就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成为新媒体工作的理论指南,尤其要加强在新闻真实、社会责任、舆论导向等方面的教育。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提升新闻舆论引导力的现实要求。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需要新闻舆论工作者承担起“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职责使命。贯穿于“48字”方针的是坚持正确的导向,不断提升新闻舆论的引导力。而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发展史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舆论工作,新闻舆论、舆论引导、舆论导向越来越受到重视,科学的舆论引导方法与引导艺术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些为提升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舆论的引导力提供了理论资源。

开拓创新路径 

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使得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意义凸显的同时,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必须进一步创新。在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已有诸多创新之处。其中,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第一,从“党报”到“党媒”的主体发展。党报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进程中里程碑式的成果。“政治家办报”、“全党办报”和“群众办报”等思想都是党报理论的重要内容。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各类新媒体开始出现,党的新闻舆论事业已远不限于报刊与广播电视,需要一个新的概念。在这一背景下,“党媒”概念逐渐受到重视。要“坚持党管媒体,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就是对“党报”的突破,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主体不再局限于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新闻网站也被纳入其中。

第二,从“宣传”到“舆论”的观念变革。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史上首次公开把“新闻宣传”变为“新闻舆论”。这是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观念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这一转变并不意味着党对宣传工作的放松,而是表明党对舆论工作的重视,与时俱进地从一个更高层次对新闻宣传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三,从“网民”到“群众”的方法创新。传统媒体时代,我们把参与新闻接收与反馈的读者、听众、观众视为“受众”;互联网时代,我们又把参与互联网传播的个体视为“网民”;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网民”又被称之为“用户”。这些概念的变化背后是传播观念的变化,由此带来的是传播方法、传播方式的改变。这些概念无一例外都是基于新闻媒体的视角。换个视角可以发现,无论是读者、听众、观众、网民,还是受众、用户,其主体都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而言,其传播对象不能仅停留在受众与用户层面,还要回归到人民群众。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网上群众路线”也因此成为新媒体环境下具有创新意义的一种重要的工作方法。

明确发展方向 

传播新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改变媒体环境和舆论格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需要不断发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发展进程中,总体而言,基本发展方向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要突破媒体形态的边界,使其成为贯穿各种媒体形态的观念导向。传统媒体时代,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泾渭分明,各司其职,难有交叉,所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可以针对性很强地在业务上提出具体要求。新媒体时代,媒体界限被打破,各类媒介形态相互交织,出现“融合”发展的态势,业务边界模糊化。与此相适应,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业务指导方面,就要突破传统媒体形态局限,在宏观层面形成科学的指导我国新闻舆论工作全面发展的理论体系,成为导向性观念。

二是要突破不同信息的边界,使其成为贯穿新闻舆论传播始终的观念指引。新媒体时代,舆论形成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单一由大众媒体主导的舆论生成模式已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舆论通过公众自发性或自觉性的传播参与就可形成,越来越多的舆论不再是由新闻报道产生,而是在新闻之外的信息传播行为中逐渐形成。这就要求新闻舆论传播必须突破仅限于大众媒体的传统视野,把视线拉长放大,对非职业新闻传播中信息传播行为、新闻传播行为予以重视。作为一种主导性观念,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就要突破不同信息之间的边界,凡是能够对舆论的形成与发展产生影响的新闻舆论传播行为,都应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引。

三是要突破教育对象的边界,使其成为贯穿新闻舆论工作始终的观念教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宗旨是提升新闻舆论工作者的职业素养与政治素质,进而保证新闻舆论导向正确,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但随着媒体环境与舆论格局的变化,传统职业化新闻工作的边界已发生改变,形成了职业新闻传播主体、民众个体传播主体和组织传播主体的三元结构。因此,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对象就不能局限于新闻舆论工作者,而要面向新闻从业者、舆论参与者、新闻发布者,同时也要面向新闻管理者。无论是哪一个主体,凡是参与新闻舆论工作的,都需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新闻工作者以此提高职业素养与政治素质;舆论参与者以此提高媒介素养与社会责任意识;新闻发布者与新闻管理者以此提高新闻素养,提高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的意识。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